东山的这些背影,是谁的父亲和母亲?

上周被一篇来自, 耕读东山微信中的"东山的这些背影,是谁的父亲和母亲?”刷屏,很多东山农家乐民宿老板都在转发这篇文案。那么,我们东山人的“乡愁”呢?我们东山人的“乡愁”,现在起码可以是电话或微信、是公交卡或私家车。平日里一个电话或一句微信,假日里公交或私驾回一趟家。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应该用心做的,也是留守在家的父母翘首以待的。希望父母辛辛苦苦拉扯养大的孩子,依然是家里的主人而不是客人。

记得中学时读过朱自清的《背影》。“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。”“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,显出努力的样子,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,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。”“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,再找不着了,我便进来坐下,我的眼泪又来了。”“在晶莹的泪光中,又看见那肥胖的、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。”

在东山,也有很多父亲的背影。有的背着药筒去打药,有的扛着长梯去开工抑或收工,有的爬上落下采橘子摘杨梅,有的挑着枇杷、杨梅抑或柑橘下山,有的挑着鸡粪羊灰上山施肥,有的挑着粪桶浇水浇粪,有的挑着山柴稻草备以烧水或填羊圈。东山的这些父亲,其儿女是否也如朱自清那样有注意其背影?是否有为此抹过眼泪?是否有为此写过《背影》?如果没有,就看看这些背影吧,看看是谁的父亲? 东山的背影,除了父亲,还有母亲。

是谁的母亲,在瑟瑟的秋风中去叫卖一斤只值几元钱的桔子?是谁的母亲,担着种种肥料上山去施肥?是谁的母亲,担着不比父亲少的那么多篮杨梅下山?是谁的母亲,背着满袋松针在陡峭山路蹒跚着去茶园填肥?是谁的母亲,担着满满的山柴走那么远的山路赶回家?是谁的母亲肩上担着,手里提着,满满的土特产?

龙应台说:“母亲,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。”她们任劳任怨,无怨无悔。在其散文《目送》中,曾多次写到“背影”。诸如“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,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──”、“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。”、“我就站在外面,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”、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”这是母亲目送孩子的“背影”。

可怜天下父母心。如果说天下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,那么我们也不应该缺席父母的衰老。闲煮岁月,细品时光。所谓功成,应该是在父母最需要的时候,有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,能多久就多久。“吾生有涯,而钱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家里的房子越来越大了,而人气却是越来越少了。这辈子,其实钱是挣不完的,名利都是身外之物。假如少挣一年钱,少升一级职,可以多点时间陪在父母身边,也许将来也就会少要点后悔药之类的吧。

多年前有流行着《越长大越孤单》这样一首歌,“越长大越孤单,越长大越不安”,“每颗心都寂寞,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”。在现在看来,其实是“越长老越孤单”,老人是长老了的“孩子”,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呵护,更需要“教育”,而且比孩子更难“教育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。有人这样计算过:假如一年中,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,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,若父母现在60岁,活到了80岁,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,只有7*11*20=1540个小时,也就是64天。64天,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!

事实上,我们每年回家的天数是多少,每次回家的陪伴时间是多少,父母的身体情况如何,我们都清楚吗?都有计算过吗?年关将至,不清楚的,不仿趁此机会计算一下。北大才女王帆的演讲《你养我长大,我陪你变老》中说:“至亲至情,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,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,我陪你变老。”外面的世界固然复杂,但是家可以很简单。古人云:“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希望我们都能演绎出“你养我长大,我陪你变老”的最合情最合理之版本,希望“常回家看看”不只是一首歌。

苏州东山农家乐老板及网友看法:

哑笛闷箫:特别佩服作者笑笑,她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山人,因为喜欢东山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,物阜民丰的地域优势和深厚得写不完的文化底蕴,她把家都安在东山为采风,她踏遍东山的山山水水,每条山路,每座石桥,每歇凉亭,每个古村落,每座控保建筑,每株古树名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。感动了东山人!你是东山的荣誉市民!透过这篇背影,我们能感觉到她的辛劳,不同的季节,不同的村落,不同的背影……,没有一颗热爱东的心是不可能这样用脚步来丈量东山的!非常了不起!

东山思思妈:我想,只有东山的儿女才能看懂文章的感情,看完不觉得想到了我的爸妈,每张照片都是那么亲切,有我父母的影子,希望东山的所有父母能身体健康,辛劳大半辈子,老年幸福安康!

安好:这个周日必须回家~哪怕不洗筷子,就陪妈妈说说话

老东山:看文想己,忆父母亲的情、感恩

sunny:待我退休之时,回到乡里,回到生我养我的东山,重拾劳作工具。最终还是回到那个原点。

徐华伟:子欲孝而亲不在,看到作者的文章内心非常沉重!东山务农的上一辈为我们无私付出那么多,现在(他)她们大部分已经步履蹒跚,在外拼搏的年轻一辈工作之余,再忙一定要记得常回家陪陪他们!

持之以恒:司空见惯的背影却能让人留连,记忆。世间之美无唯乎亲情。摄影之美,技术之高超让人佩服!

哑笛闷箫:那曾经挺拔的背影現已有些弯,甚至佝偻,再也不能承担更多的份量,这背影里有个画外音,回来吧,多看看你们的矮爹,姆妈,公公,好婆

洞庭山浪人:隔壁老王和老赵,老钱,老孙,老李

sunny:想起了外公,早晨五点半背个篝篮,上杨湾街,给我带着我总惦记着的大饼油条,那时候的味道真是美。想起了父母每次都要拿着大包小包的蔬菜水果鱼产品,周末挤着公交来看我们,看孙子孙女。待孩子们长大了,我也将回去

石炳寅:作为一个常年不在东山的东山人,这篇文章着实写进了我的心坎,眼角不由得泛起泪花。愿父母健康长寿。

姚大夫:《背影》依稀朦胧,不断消逝,还只记得母亲拎着马桶到施公桥河边去洗马桶的背影了。

月月宝贝:很熟悉的背影,我也有好多我爸妈的背影,去年因为生宝宝,没有好好的过年,今年又要在婆家过年了,好在平时都在爸妈身边